动画学院“全媒体声体影力艺术节”系列报道之三

2014/04/24

动画学院“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倒计时排练中

(新闻网 讯通讯员 孙炜炜 张微 钱俊丽 杨戴人和)四月,湖美的樱花,开得热情、浪漫。动画学院“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工作坊也进行的如火如荼,经过一个月的辛苦训练,“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2014年4月25日在动画学院精彩上演。

3月底,“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剧场在有幸请到“肢体剧场艺术家”——李凝作教学指导,并成立了肢体工作坊。一个月以来,艺术家李凝和剧场成员以身体作为媒介,从信仰出发,排练了许多肢体表演的动作,真正用身体做作品。教授如何将精神的表达和欲望的诉求全部寄托在身体之上,通过对所处空间的探索和改造,用身体去呈现故事,叙述情感,将身体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给观演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剧场是由肢体动作、服装道具、空间改造、音效组成。所有参与学生被分成表演组、声音组、空间组、宣传组、影像组、工作组。表演组和声音组积极的排练,空间组负责道具和布置空间,影像组负责记录排练过程和布置表演机位,宣传组负责宣传艺术节的消息,工作组负责现场和后续工作,每个组都在为剧场表演积极的筹备。

李凝和大家努力排练着剧场表演的细节,主要是肢体动作。在表演中,他们不仅是一个群体,更加注重表演的个人特色。表演第一部分是一组复活系列,六个人佝偻着背,从胸腔里发出低低的呻吟,现场还有粗重的呼吸声,整个气氛有点压抑和诡异。然后一直会出现一个三米多长的纸柱,时而被抬着,似碑柱,时而被用作一个传话筒,最后被众人高高举起,立了起来。表演第二部分是大家都在低头像拾荒一样的在找似乎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有车轮、鱼线、短裙、绳子、纸板、倡导读书的广告条幅等,都是一些现代和具备现代意义的道具,它的意义不再是传统物理上的意义,而是作为对身体表演呈现的辅助作用,因此就有了更多的意义。例如李凝将横幅裹在身上,隐约可以看见横幅上读书日的字样,装扮成袈裟的和尚,滑稽之于又带有讽刺色彩。排练中几段表演的气氛和节奏转变很大,有记忆的叙述,也有当下时代的状态。整场表演没有固定的套路,不断的在突破形式,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肢体剧场的力量和魅力是语言和文字远远所不能达到的,它用最原始质朴的方式营造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比利时音乐家Eric Bribosia从3月10日声音工作坊开始,就带着大家进行一系列声音训练。在声音工作坊的排练中,通过对声音的感知,配合剧场表演的肢体动作做一些声音演出,完美呈现了许多精彩的剧场表演。接受声音排练的学生,每天带着自己声音训练所需要的器物,进行训练。他们将长笛、铃铛、烛台、水桶、佛音钵等成为发声工具,另外也有现成的声音素材等。在Eric的指导下,配合李凝的肢体表演,打造一场极享受的视听盛宴。

在这一个月的“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排练中,两位艺术家和三位“全媒体艺术”课程的老师的倾心教授、以及学生的全心投入,相信定会使“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的成果不菲,敬请期待全媒体艺术节的精彩表演!

“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海报

摄影:石林